返回文章列表
AI

国产AI芯片规模化落地的挑战有哪些?

老白
2025-11-06
1天前
国产AI芯片规模化落地的挑战有哪些?

近日,AI芯片再次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NV退,国产进”已经成为主旋律,上篇文章和大家简单聊了为什么“国产AI芯片”是大势所趋,感兴趣可以点击查看,那么问题来了,从市场化的角度英伟达GPU性价比、产品易用性、系统兼容性等是最优选择,我们要大规模推进国产AI芯片应用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有哪些可能的措施来解决呢?

AI芯片趋势:国产“进”、NV“退”的底层逻辑分析

在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层层加码的背景下,国产AI芯片厂商如华为昇腾、阿里PPU、昆仑芯、寒武纪、沐曦、海光DCU、天数、摩尔线程等快速崛起,2025年国产AI芯片销售额预计达160亿美元,市场份额从29%跃升至42%。然而,市场化推广仍面临重点挑战,分析如下:

挑战一,技术性能差距:算力密度与能效比

1、算力性能和精度支持: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国产AI芯片里华为昇腾的910C单卡性能最高,我们通常以FP16(半精度)作为标准来进行对比,

结合公开资料,如图所示910C采用双Die封装,共享8个封装内的内存堆栈,并通过高带宽跨芯片结构连接。每个芯片约376TFLOPS的BF16/FP16的算力,每张910C则为752TFLOPS的FP16算力;

英伟达B200是新一代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PU卡,单卡FP16算力达到2.26P的稠密和4.5P的稀疏,按照稠密计算,一张B200约是910C的3倍,如果按照稀疏算力,则是6倍;

并且英伟达B200支持的精度从FP64到FP4,反观国产910C支持FP32和FP16、BF16(其他精度公开资料未查询到)。其他国产卡,比如摩尔S5000、海光BW1000、昆仑芯P800、寒武纪MLU590等从拿到的算力参数看均未超过910C,基本上处于300-600Tflops左右;但是从算力精度上,已经部分国产AI芯片除了FP32和FP16的主流精度外,部分已经开始支持FP8(原生支持,不含软件转化)已知数量有5+(有HG、MRXC、HWJ、MX、SN等);

2、先进制程受限:与芯片性能有关的除了芯片自身的“微架构”设计,工艺制程影响也非常大,其决定了单位面积内可容纳的晶体管的数量,国产芯片多采用7nm工艺以上制程工艺,5nm及以下高端制程仍依赖海外设备,突破还需时日。

英伟达的主流旗舰GPU H200和B200都采用的是台积电领先的4nm制程工艺,B200单个芯片上集成了高达2080亿个晶体管,国产AI芯片已知的制程工艺最领先的是5nm,比如KLX的P800、HWJ的590、阿里的PPU等,很多上了“实体”名单的AI芯片厂商采用的是国内的7nm的工艺,良品率和产能上都有较大瓶颈。

3、存储带宽短板:高带宽内存(HBM)技术被封锁,制约大模型训练效率。显存是AI芯片的核心组成,与算力性能(可细分为显存类型、显存容量和显存带宽)的发挥密切相关,我们还是拿910C和B200相比;

综上,因为单卡算力的差异需要采用更大的部署规模,能效和运维方面挑战最大。

挑战二:生态壁垒:软件栈与开发者生态薄弱

芯片性能是纸面参数,生态的成熟是决定用户能否真正用起来的关键,英伟达CUDA生态发展了十余年成熟度和客户使用覆盖度都是最广的,国内AI芯片想突破英伟达壁垒主要是两类路线,分别是兼容或者构建自有生态,比如TS、MRXC、MX、HG等以兼容Cuda为主,而HW、KLX、HWJ等则是构建自有软件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结如下:

1、CUDA生态替代难:英伟达CUDA+cuDNN构筑了20年生态壁垒,国产平台需重构开发工具链。当前国产芯片软件兼容性不足,模型迁移成本高。华为今年Q3在昇腾计算产业发展峰会上重磅宣布,昇腾硬件使能层CANN及Mind系列应用使能套件、工具链全面开源开放,支持开发者自主优化与创新,加速昇腾生态建设。这也是从生态角度挑战英伟达CUDA的开始,此次开源CANN等套件,会加速其生态完善,使广大开发者可直接深入硬件层进行性能调优,降低昇腾系列NPU开发的硬件适配复杂度;从现状角度看,华为CANN和英伟达的CUDA对比如下:

2、工具链成熟度低:国产EDA工具在AI芯片设计环节覆盖率不足30%,模拟仿真等关键技术依赖海外。

挑战三:商业化落地:场景适配与成本博弈

1、训练vs推理需求:国产芯片在推理端(如智能客服、边缘计算)表现较好,但云端大模型训练仍依赖万卡级集群,国产方案稳定性待验证。

2、性价比失衡:国产芯片初期成本高昂,企业替换动力不足。例如,某互联网厂商实测显示,同规模国产集群总拥有成本(TCO)高出英伟达方案40%。

核心挑战的应对:

1、加大补贴力度,弥补能效的差距:据小道消息(仅供参考),我国将从政策补贴维度将加大了对国内部分大型数据中心能源成本补贴。知情人士透露,由于禁止购买英伟达AI芯片,导致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科技巨头采用华为和寒武纪芯片时面临更高的电力成本,甘肃、贵州、内蒙古等省份的地方政府已做出回应,提供补贴,将大型数据中心的电费降低高达50%,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2、“生态”成熟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积极拥抱国产AI芯片,多买多用才能为生态成熟提供“土壤”,目前和英伟达在生态上的差距虽然大,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相信3-5年我们的国产AI芯片肯定能在生态上有巨大进展。

简单总结,国产AI芯片的崛起不仅是技术替代,更是一场从架构定义到生态标准的全面重构。正如英伟达老黄所言:“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中国企业的回应是——用开放创新的生态,赢得下一个算力时代的主动权。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使用本文提供的信息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分享文章
合作伙伴
🚀Cloudflare
Fastly
🌐Akamai
☁️AWS
🔷Azure
🟢Uptime
📊Datadog
🔍Pingdom

本站所有广告均是第三方投放,详情请查询本站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