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AI

什么是的模型?大模型的核心概念

唐逸
2025-11-18
1小时前
什么是的模型?大模型的核心概念

1、大模型理论基础

1.1认识AI与大模型

什么是AI?

AI,即我们常识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其核心目标是让机器具备感知、推理、学习和决策等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让机器能能像人一样、甚至超越人类智能地处理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用到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学等多个子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人工智能的效果已经越来越显著,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生成式AI几个阶段。其中,在机器学习阶段,AI通过分析海量数据,自动训练AI发现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在深度学习阶段,通过多层神经网络来训练AI的推理能力;到了生成式AI阶段,则AI可以专注于自我推理,生成新内容。

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阶段,发展出了大模型技术。大模型特指参数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通常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可以说,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它为AI提供了处理复杂任务的新方法。比如GPT系列的大模型就推动了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大模型有以下3个核心特点:‌‌

1)‌参数量巨大‌:例如GPT-3参数达1750亿,PaLM参数量达5400亿。‌‌

2)‌依赖海量数据与算力‌:大模型需要通过在海量的数据集上训练,才能拥有推理能力;而海量数据的处理,需要有顶级计算能力支持。

3)‌通用性强‌:一个模型可支撑多种任务(如文本生成、图像识别),从而可以降低AI的应用门槛。‌‌‌‌

既然有大模型,有没有小模型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大模型的特点是拥有泛化能力、涌现能力,思维链(COT),能处理海量数据,一个模型可以搞定大多数任务;

而小模型主要是参数量小,它的参数在数百万到数亿。小模型没有泛化能力,在简单的文本分类等垂直领域的具体任务上表现较好,但是处理复杂任务时表现不佳。但小模型也有优点,那就是训练成本相对低,部署相对容易。所以,面对一个任务,我们也不是一味使用大模型,而是要权衡成本和效果,选择最适合的模型。

我们现在的大模型,准确地说,是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这种大语言模型通过衡量一句话或者一个词(Token)出现的概率,来智能地输出后续的内容。

总得来说,大语言模型的原理如下:

首先,LLM识别自然语言输入,然后将自然语言转换为AI能识别的向量数据,接着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向量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推理输出下一个词语(token)。循环往复进行这个过程,大模型就可以连续输出一整句话。

有了大语言模型后,现在网络上内容生成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主要是靠专业媒体(如电视)或者媒体从业人员生成内容,后来慢慢转变成每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生成内容(如微博),现在大模型时代下,将会由AI来生成内容。这种方式内容生成效率非常高。AI生成内容,也就是常说的AIGC。

大模型被视为AI向通用化、强智能化演进的重要路径,大模型通过多模态融合(如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长文本、慢思考、智能体等特点可以有力地拓展AI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大模型可以用于文本生成、语言理解、情感分析等多个任务。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大模型可以用于图像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此外,大模型还可以应用于推荐系统、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

1.2大模型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在企业中,大模型的建设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有五个要素:模型生态、算力、平台(智能体平台)、应用、组织。其中,算力主要是指GPU,大模型庞大的参数和计算量需要融合芯片、分布式集群的混合式算力结构来支持;组织则是需要有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在大模型的建设工作中,首先要选择开源的基座大模型作为基础;

其次,有了基础大模型后,我们需要对基础大模型进行预训练。主流的预训练方式有两种:

1)一种是BERT架构的预训练,思想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每次选择自然语言中的一部分词并掩盖住,然后要求大模型预测掩盖住的词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大模型的推理能力。

2)另一种是基于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也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但是这种方式专注于解码并生成下一个词(token),相当于每次都根据概率来猜测下一个词是什么。

第三、大模型经过预训练之后,为了更好的适应特定领域的任务,还需要进行指令学习微调和强化学习的步骤,相当于让大模型补充领域知识。

最后,经过上面多个阶段的训练后,大模型就会具备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遵循指令对话交互能力、小样本学习的能力,也会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能力。

大模型建设过程和调优是个巨大的工作,其中存在的业界难题,主要是大模型算力集群的稳定性。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可长期持续运行的大模型算力集群,那大模型的训练和微调过程就无法进行。

目前来看,大模型在业界的发展路径大体如下:

首先在企业应用中,最开始出现的大模型是聊天机器人,这是一种对话模型;后来出现了推理者,这时候大模型可以理解复杂的企业逻辑;再接下来,出现了智能体。智能体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基于企业原生工具实现业务需求的技术;接下来,是所谓的创新者,也就是人工智能模型能参与训练下一代模型;最后是组织,人工智能模型能执行整个组织的工作。

这里出现来智能体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大模型技术,能够自主行动、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与环境交互的智能应用。通俗地说,智能体应用中,大模型充当大脑的角色,而智能体组装了自然语言理解、学习和记忆、推理规划、使用工具等各项功能,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提供专业领域智能问答功能,或者专业的角色扮演和文档创作服务等。

大模型是基础,智能体是大模型等应用。随着智能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习大模型、掌握智能体的建设方法,对每一个人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使用本文提供的信息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分享文章
合作伙伴

本站所有广告均是第三方投放,详情请查询本站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