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章列表
AI

大模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从机器学习到LLM的技术跃迁与场景应用

一叶
2025-11-22
10分钟前
大模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从机器学习到LLM的技术跃迁与场景应用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已成为科技界最耀眼的明星。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国产大模型的快速崛起,我们正见证一场由“参数规模”与“智能涌现”驱动的技术革命。然而,大模型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数十年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与演进。

每个人的一天都由许多碎片化的时间构成,这些时间往往需要主动去“挤”。
为了高效利用这些宝贵的碎片时间,本系列采用卡片与PDF相结合的形式,系统化管理高频使用的知识片段,显著提升信息获取与学习的效率。

本文将带您穿越AI发展的历史长河,系统梳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大模型(LLM)的演进脉络、核心差异与典型适用场景,并通过历史案例、技术原理、应用实践等多维度剖析,助您在技术洪流中把握方向,洞察本质。



一、AI的演进史: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的三次跃迁

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从“人为定义”到“机器自学习”的范式转变。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1. 规则式AI时代(1950s–1980s)

早期的AI系统依赖专家手工编写规则,例如“如果输入是‘你好’,则回复‘你好!’”。这类系统逻辑清晰,但缺乏泛化能力,面对复杂、模糊的现实世界显得力不从心。其核心问题是:知识难以穷举,维护成本极高。

关键历史事件与案例


1956年:DARTMOUTH会议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等学者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标志着AI学科的诞生。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


1959年:ELIZA麻省理工学院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的自然语言程序,通过简单规则模拟心理治疗对话,展示了早期人机交互的可能性。核心论文Weizenbaum, J. (1966). 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9(1), 36-45.


1972年:专家系统MYCIN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医疗诊断系统,通过规则推理辅助医生诊断细菌感染,是早期AI在专业领域的里程碑。核心论文Shortliffe, E. H., & Buchanan, B. G. (1975). A model of illnes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edical consultation.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23(3-4), 399-441.


1981年:DENDRAL系统用于化学结构分析的专家系统,能推断分子结构,推动AI在科学领域的应用。核心作者:爱德华·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等。


1997年:IBM Deep Blue战胜卡斯帕罗夫虽然依赖暴力计算和人类编写的棋局规则,但这一事件极大提升了公众对AI的关注度。核心团队:IBM Deep Blue团队,负责人包括许峰雄(Feng-hsiung Hsu)等。


AI寒冬(1970s–1980s)由于技术局限和过度宣传,AI研究遭遇资金缩减与质疑,促使学者转向更务实的技术探索。

典型案例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s)如MYCIN(医疗诊断系统)和DENDRAL(化学分析系统),虽在特定领域表现突出,但难以推广到其他场景。

2. 机器学习时代(1990s–2010s)

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和计算能力的提升,AI进入“从数据中学习规律”的阶段。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应运而生。它不再依赖人工规则,而是通过算法从标注数据中训练模型,实现分类、预测等任务。

关键历史事件与案例


1995年:支持向量机(SVM)Vapnik等人提出SVM算法,成为处理高维数据的利器,推动机器学习理论突破。核心论文Vapnik, V. (1995).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pringer.


1997年:Netflix推荐系统比赛Netflix举办百万美元大奖赛,激发机器学习社区对推荐算法的优化,促进协同过滤技术的普及。核心算法:矩阵分解(如SVD)和协同过滤。


2006年:深度学习复兴Geoffrey Hinton提出深度信念网络,通过逐层预训练突破神经网络训练难题,为后续深度学习崛起奠定基础。核心论文Hinton, G. E., Osindero, S., & Teh, Y. W. (2006). A fast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 nets. Neural Computation, 18(7), 1527-1554.


2011年:IBM Watson在《危险边缘》夺冠基于统计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Watson击败人类冠军,展示机器在知识问答领域的突破。核心技术: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和推理引擎。


2012年:ImageNet竞赛与AlexNetAlexNet在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以远超传统方法的准确率夺冠,卷积神经网络(CNN)崭露头角,标志深度学习时代的开端。核心论文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 Hinton, G. E. (2012). 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代表算法

决策树(如C4.5)、支持向量机(SVM)、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等。

里程碑事件

1997年,IBM的Watson在《危险边缘》节目中击败人类冠军,展示了基于统计学习的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

典型应用

垃圾邮件过滤(朴素贝叶斯)、信用评分(逻辑回归)、推荐系统(协同过滤)。这一阶段,机器学习成为工业界的主流工具,但其局限性在于:需要大量人工特征工程,且模型复杂度有限,难以处理高维度、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图像、语音)。

3. 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时代(2012年至今)

2012年,深度神经网络在ImageNet图像识别竞赛中大放异彩(AlexNet模型将错误率从26%降至15%),标志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崛起。它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自动提取数据的高阶特征,尤其擅长处理图像、语音、文本等非结构化数据。

关键历史事件与案例


2013年:Word2VecGoogle提出词嵌入模型,将词语转化为向量,为自然语言处理(NLP)带来革命性突破。核心论文Mikolov, T., Chen, K., Corrado, G., & Dean, J. (2013).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 arXiv preprint arXiv:1301.3781.


2014年:生成对抗网络(GAN)Goodfellow等人提出GAN,推动图像生成、风格迁移等技术的发展。核心论文Goodfellow, I., Pouget-Abadie, J., Mirza, M., Xu, B., Warde-Farley, D.,... & Bengio, Y. (2014).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DeepMind的AlphaGo结合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击败围棋世界冠军,引发全球对AI技术的震撼。核心论文Silver, D., Huang, A., Maddison, C. J., Guez, A., Sifre, L.,... & Hassabis, D.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7587), 484-489.


2017年:Transformer架构诞生谷歌团队提出Transformer,摒弃RNN的时序依赖,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大幅提升并行处理能力,成为后续大模型的核心架构。核心论文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Uszkoreit, J., Jones, L.,... & Polosukhin, I. (2017).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2018年:BERT与GPT-1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由Google提出,采用双向训练,极大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GPT-1(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由OpenAI提出,开启生成式预训练大模型的先河。核心论文Devlin, J., Chang, M. W., Lee, K., & Toutanova, K. (2019). 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NAACL-HLT.Radford, A., Narasimhan, K., Salimans, T., & Sutskever, I. (2018). Improving Language Understanding by Generative Pre-Training.


2020年:GPT-3发布OpenAI发布拥有1750亿参数的GPT-3,首次展示“上下文学习”(In-Context Learning)能力,无需微调即可完成多种任务,标志着大模型进入“智能涌现”时代。核心论文Brown, T., Mann, B., Ryder, N., Subbiah, M., Kaplan, J.,... & Amodei, D. (2020).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 NeurIPS.


2022年:ChatGPT上线基于GPT-3.5的对话模型,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优化,实现自然、连贯、有逻辑的对话能力,引发全球AI应用热潮。


2023–2025年:多模态大模型与国产大模型崛起


Google发布PaLM-E(多模态大模型,融合视觉与语言)


阿里发布通义千问(Qwen),支持超长上下文与代码生成


百度发布文心一言,融合知识图谱与大模型


智谱AI推出GLM系列,支持中英双语多任务处理

技术演进核心


从CNN/RNN到Transformer:架构革新带来并行化与长距离依赖建模能力


从监督学习到自监督学习:利用海量无标注数据进行预训练


从微调到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引导”模型输出


从单一任务到通用智能:大模型展现出跨任务泛化能力

典型应用

图像识别(ResNet)、语音识别(DeepSpeech)、机器翻译(Transformer)、内容生成(GPT系列)。深度学习推动AI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雏形。

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大模型的核心差异

维度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大模型(LLM)
核心思想手工特征 + 算法训练自动特征提取 + 端到端训练预训练 + 上下文学习 + 涌现能力
数据依赖需要标注数据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可利用海量无标注数据预训练
特征工程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网络自动提取特征完全自动,无需人工干预
模型复杂度较低(万级参数)中高(百万至亿级)极高(十亿至万亿级)
计算资源CPU或低端GPU需要GPU集群必须使用大规模GPU/TPU集群
训练成本中等极高(GPT-3训练成本超千万美元)
可解释性较高(如决策树)较低极低(“黑箱”模型)
典型算法SVM、随机森林、逻辑回归CNN、RNN、TransformerGPT、BERT、PaLM、Qwen

三、典型适用场景与实践建议

1. 机器学习适用场景


结构化数据预测:金融风控、信用评分、销售预测


简单分类任务:垃圾邮件识别、客户分群


资源受限环境:嵌入式设备、移动端轻量模型

实践建议


使用Scikit-learn等工具快速构建模型


重视特征工程与数据清洗


优先考虑模型可解释性

2. 深度学习适用场景


图像识别与处理:医学影像分析、自动驾驶视觉感知


语音识别与合成:智能客服、语音助手


自然语言理解:情感分析、命名实体识别

实践建议


使用TensorFlow/PyTorch框架


采用预训练模型(如ResNet、BERT)进行迁移学习


注重数据增强与正则化,防止过拟合

3. 大模型(LLM)适用场景


自然语言生成:文章撰写、代码生成、对话系统


知识问答与摘要:智能客服、法律文书摘要


多模态任务:图文生成、视频理解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意图的深度理解

实践建议


使用Hugging Face、ModelScope等平台调用开源大模型


结合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优化输出


对敏感场景进行安全对齐与内容过滤


考虑成本,合理使用API或私有化部署

四、未来展望

大模型并非终点,而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一步。未来趋势包括:


模型轻量化:通过蒸馏、量化、稀疏化降低部署成本


多模态融合:语言、视觉、听觉、动作的统一建模


具身智能:大模型驱动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交互


自主智能体(Agent):具备规划、记忆、工具调用能力的AI代理


AI伦理与治理:确保安全、公平、透明、可控

结语

从规则系统到机器学习,再到深度学习与大模型,AI的演进是一场“数据、算力、算法”三重驱动的革命。机器学习是工具,深度学习是引擎,大模型是平台。作为从业者,我们应:


理解历史:知晓技术从何而来,才能判断它将去往何处


掌握差异: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


拥抱变化:在AI快速迭代的时代,持续学习是唯一不变的法则

未来已来,唯变不破。让我们以理性之眼,观技术之变,行智能之路。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使用本文提供的信息时,请自行判断并承担相应风险。

分享文章
合作伙伴

本站所有广告均是第三方投放,详情请查询本站用户协议